当代人居小区以规模化,整体化出现。它的出现形式有别于人类自然发展状态中形成的人居群体。人居小区的设计和施工,对自然生态影响和对人居精神意识的影响都是双重的,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施工论文。
人居小区,顾名思义,就是人聚居生活的地方,深受社会、环境、经济的影响。从自然环境因素来讲,人居小区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和外界自然环境的呼应,也有着不同于荒野生态系统的差异性,还有着独立的生物体系和生物平衡关系。从人文环境来讲,居住小区是一个人群文化系统的有机构建模式(单位元),一个和外界社会有着统一意识形态,且互相产生影响但又有小区固定模式的人文意识的独立体系。小区在以居住为目的的同时,以人群集体住宅为存在模式,是以人为属性的精神交流场所。这种人居集体在交流、生活中产生的意识和价值观与人类自然状态的群居形式理应是一致的。这种人造群体居住模式的小区环境,如能够合理设计,则可以将可持续发展意识上升到人类思想意识的高度上来。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类的破坏,人文环境也产生难以接受的创伤。而以人居空间为主体单元的小区是整个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相关的学者研究,在全球城市用地中,人居小区占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从自然环境保护角度来讲,其使用土地面积占有率高,生活垃圾积聚越多,消耗资源越巨大,同时对地表环境影响更为显著。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小区环境作为栖息之地,是大众思想交流、文化交流、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解决好人居小区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上述两个环节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解决人居小区规划的合理性。那么,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以一种合理的模式发展,营造出一个类似自然居住群体的空间,成为当下的思考。在20世纪60-70年代,首先由于生态体系破坏和资源无限浪费,人们开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词汇频繁使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有关人类环境的联合国会议中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那就是人类正向地球可承载能力的极限靠近[1]。这项会议聚集了国家的交流,因能源和环境问题,众多的国家围绕生态,自然,水土流失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居环境消耗对生态的破毁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持续加重,以人居环境研究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此问题,大致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区中家庭内部消耗量的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加,消费品的多元化,以及一次性的消费物品增加,生活垃圾、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急剧增加。譬如冰箱的使用空间逐渐增大,使用量逐年增加,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近年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的主因。家庭垃圾的增加也是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的重要环节,譬如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电池、超标磷化物的生活污水等,都在破坏着生态环境。在市内空间中,家庭用水也在增加。居住空间的增大,使得家居空间卫生间使用数量增加,这些数量增加的卫生间以及智能洗衣机的使用使得居民家庭用水增加,同时增大面积的住宅花园、绿地,使得灌溉用水量增加。这些淡水的使用又间接导致了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的能量消耗。
(二)小区中空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资源破坏
随着低密度住宅规划的开始,更多的城市人口居住于郊外,这又使得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数量增加,导致安全以及环保性能较好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魅力降低,使用频率降低。同时过多的私人汽车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加,以及交通道路大量占用土地的现象增加。过大的住宅区域,过宽的小区马路,面积过大的绿色植物面积,都是对可持续住宅设计造成影响的负面因素。同时,住宅中建筑设计、配套设施的使用年限降低,使得重复建设消耗资源。在住宅施工中,普通住宅修建时每户住宅平均产生建筑垃圾约2.5吨,而拆解建筑时期,同样单位的空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20吨,增加了建筑资源的浪费。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水资源的利用,同时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利用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发生器。遵循在施工现场留下最少的建筑物痕迹或者施工痕迹,可保护原生态地形中的植物、风土、地貌等。
二、可持续发展住宅中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其意识
学者布豪兹提出,人类在一年之内消耗的矿物燃料的总量,需要自然界大约100万年的时间来形成。我们没有办法再来利用这些矿物质能量,因为一旦这些能量被释放便不可回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意识,是目前做好小区规划中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可持续发展还反映在地脉、人文、文化方面,在案例设计中遵循地域生态系统,保持原有的植物、水纹,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同时尊重地域人文文脉的畅通,在住宅小区设计中,保持现今文化系统,既是和传统地域建筑设计风格有衔接性的设计思路,也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在人居小区规划中,注重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另一个举措是满足多个时代,考虑到下一代,或者几代人功能满足的条件。在住宅设计单元中,由于时代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新的服务功能的需求是难以准确估测和预先预留的,但是在设计中应尽量估计到这些因素,即在这个空间中预留着部分空间可以修改,变化。可持续发展的人居设计在满足共同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公民公共意识。一旦这种公共的文化意识产生,居住单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向心力,以及人伦关怀,产生一种处于人类良好发展中有机的人文向心力。这种小区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基本的要求,即人居小区单元的开放性。
三、人居小区中精神意识的产生
从人居环境设计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是对人居小区空间单元的定位,功能的设定等层面。一个具有公共人伦意识、公共思想、感情交流的空间,首先要在设计层面就,反映出来。具有合理公共交流空间,满足不同的人群,同时这些居民群体之间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有交流通道的。虽然人居空间不能解决政治问题,不能调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但是从方案设计层面调节某些层面发生情况是完全具有可能性的。传统人居小区多以劳动生产关系为依据,以家族血脉、宗族意识为纽带,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有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类似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当代小区则是以住宅小区投资人、国家、财团,企业等为组织方,以商业经济形式,或者以国家政策为背景而规模性出现的。这就需要在设计小区空间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古代希腊时期,作为当时居住单元的住宅小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意识形态的交流氛围。居住规划区域紧靠城市核心区域,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城市核心区域,乃至交通要道交叉口都有作为议事的公共交流场所。正是有着这样的交流空间的存在,古希腊时期才在文学、哲学上产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等大学者。这些大学问家在当时只是市井学者(就其学术传播形式而言),以及意识学说的传播者。正是这种市井的公共意识在多代人的修正及上升中,达到了当时人类眼界和智力可以达到的巅峰。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当时城市居民具有合理的公共交流场所,以及市民居住区的设置具有人居行为引导性有关。合理的空间布局,引导了居民思想的交流。在中世纪时期,西方的住宅发生了变化,由希腊,罗马时代的高大建筑,宽阔的街道变成为高密度住宅,狭窄的街道,这种高密度的住宅小区模式使得人的交流更加方便、随和。同时由于宗教势力的统治和其他交流思想的禁锢,城市居民的交流环境多是与神有关的教堂。在中世纪城市空间利用方面,由于居住区域密度较高,致使城市空间中住宅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少,对生态的影响也较小;同时由于居民区面积较小,使得在城市较为核心的区域,手工业工厂,作坊并存。这样一种生活空间意味着居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都在一个距离较为近的空间中,这种从工厂或者作坊到居住地较为便捷的居住空间减少了居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从城市市政管理来讲,减少了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降低了城市交通面积所占用比例。这两个时代居民居住环境的存在模式,都可以说明城市居民小区的设制对居民思想交流、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将环境保护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性
环境保护和小区人居环境的保护本质都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表现。一个设计合理、规划思想先进的人居小区,是将人居生态环境、人居思想、人文环境相融的同一体。合理的人居小区群体是一个生态圈。这种生态圈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生态健康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自然环境大系统相协调的生态圈。也指在作为小区环境中人居群体精神、人文、思想等方面有机、健康、良性的群体模式。这两方面协调性的发展,从本质上来阐述,也是在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关注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A.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小区的规划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阅读期刊: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半月刊)创刊于1971年,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是国内建设系统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