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的定价理论体现了市场、投资主体、金融制度的整体协调机制,成为了科学解释金融现象,指导金融市场运作的核心理论之一,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金融资产论文。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走向成熟,股票、债券、期货以及各种衍生性金融产品开始渗透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尤其是近50年来,金融衍生性产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关联更为密切。金融资产的定价理论体现了市场、投资主体、金融制度的整体协调机制,成为了科学解释金融现象,指导金融市场运作的核心理论之一。随着对这一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越发的深入,金融资产定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运用金融资产理论对不同定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中发现,金融市场的变迁、整体经济发展趋势、金融制度的微调及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改变都将对最终的机制运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复杂的金融问题,却最终可以简化为一个问题———如何对金融资产进行表述和衡量,即:某项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到底是什么?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确定?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甚至更长远的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西方金融市场的运作模式及其核心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式对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和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金融资产的定价理论体系开始融入不确定性概念以及市场假说,对后续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直接推动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中的风险分析研究的进展。而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Fama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市场假说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较为系统的金融资产定价的市场假说理论。自此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系统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并在金融资产理论的发展研究中,开始于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性结合,共同构筑了现代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石,进而使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研究更为科学而深刻,促成了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质的发展。
2资产定价理论的现金流贴现模型
上世纪50年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仍处在一个“旧时代”,在当时极不受重视,是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附着领域,其把《证券分析》《公司金融政策》为蓝本,以会计学、法学等学科的系统工具,实现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对金融资产的定性。这一资产分析模式较为著名的是在1934年所提出的“内在价值”。《证券分析》一书的作者格雷厄姆指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将是决定资产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重要判断依据,其“内在价值”基本等同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这一论断吸引了很多经济学学者的广泛研究,1938年,威廉姆斯对这一“内在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提升,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内在价值”公式。在该模式的实践中,虽然可以实现对股票价值的精准判断,但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第一,在该公式下,对未来现金流的有效判断是实现对股票内在价值判断的有效依据。而市场预期的波动导致其未来现金流的判断不够精准,导致最终价值判断失效;第二,公式当中的适当贴现率和资本化比率确定起来也颇为不易,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贴现率由风险回报率、风险补偿率构成,同时还涉及到风险补偿的回拨和增益,在市场化预期的大背景下,难以实现有效判断。同时,现金流贴现模型未能有效地建立起风险补偿的确定方法,导致其模型应用中对未来资金流和适当贴息率的难度进一步上升。
3资产定价理论的标准金融学定价理论
标准金融学定价理论被视为金融革命的产物,其涵盖了均值一方的方差模型、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以及套利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界所公认的资产组合和资本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石,以理性假设条件下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生机制和市场效率为核心研究问题。因标准金融学所包括CAPM、ATP、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三大金融模型,从一定层面上而言,都是从均衡框架和理性假设出发而导出的经济均衡模型,所以普遍认为标准金融学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有效的市场假说意味着市场将具有理性意识和理性能力的内涵,来说明均衡价格所反应的相应的市场信息。为使得这一金融学理论获得更大的发展,广大经济学家为精准地刻画金融市场的价格行为,致力于金融计算方法研究与运用的同时,力求走出过于理想化的标准金融学的一般均衡框架,以接受市场检验的需求,并以此来巩固和捍卫市场分析的有效性和价格均衡模型的基本思想。
4资产定价理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德姆塞茨的《交易成本》一文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构建了理论基础,而经历了金融市场的实践和修正之后,在1995年,O.Hara所著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一书,正式建立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模型框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其框架内,有意降低CAPM及EMH模式中严苛化的市场和预期,并将吸收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有效融入,使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实现对资产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分析,就特定市场的微观结构如何左右和影响金融市场实现过程性分析。而在这一理论发展进程中,在微观结构模式下的价格机制研究大致经历了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是用存货成本作为解释原因,认为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行为的报价价差;而后者主要以信息成本作为解释原因,来说明市场经济行为的报价价差,也将市场价格的动态调整、交易策略作出分析和解释。就一定程度上而言,资产定价理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前沿,是金融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其在当前的理论实践中,主要着眼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变迁的分析研究。
5资产定价理论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对标准金融学的质疑和批判,并伴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其与这一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争论点为有效的市场假说。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被经济学界所接受。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否认了有效市场假说对市场价格最优估计的论断,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在理性人假定基础上得出的合理证券市场价格只能反映金融市场的基本面。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更为关注人的价值表现在投资选择和资产定价中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对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实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资本市场的动态均衡和资产价格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是实现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与理性人的假说共同构筑了标准金融理论的内涵基础。信息经济学的引入,对EMH假说的前提修订,为研究金融信息的微观传递建立了根基。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线性可预测理论也随着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论战,获得了在各自模型框架内的研究深入,大量的研究成果开始问世,为金融资产的定价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认知空间和评价方法,在理论发展与市场检验的互促下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智颖.行为金融学资产定价模型综述[J].商,2013,(14):164.
[2]李菲菲.基于心理偏差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式[J].科技和产业,2017,(3).
阅读期刊:浙江金融
《浙江金融》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一份有着30年历史的金融刊物。杂志由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主管,由浙江省金融学会主办,是浙江省金融界唯一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