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VIP以及PubMed检索近15年来(2003年9月-2017年12月)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对其选穴规律进行研究,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医学论文。
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ileus)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病症,术后肠梗阻约占各类型肠梗阻的20%~40%[2,3]。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西医主要通过术中预防(包括减少组织损伤、术中炎症反应,使用生物屏障物隔离等预防手段)、持续胃肠减压、使用生长抑素、进行肠内外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等[4,5],但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差,而针灸以其绿色、经济、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青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肠道活性有关[6,7]。本研究通过检索近15年来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的临床报道,运用MicrosoftExcel2007及SPSS22.0统计软件对检索结果和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针灸治疗在选穴上提供数据支持。
1资料收集
1.1文献来源采用计算机检索,检索范围为万方数据资源系统(2003年9月-2017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3年9月-2017年12月)、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3年9月-2017年12月)以及PubMed(2003年9月-2017年12月)收录的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的中英文临床研究文献。1.2检索策略中文检索以“针灸”“针刺”“电针”“针法”“毫针”等为关键词或自由检索词,以“OR”相连;根据疾病名称“术后肠梗阻”分别进行主题词及自由词的检索。英文名称以“acu-puncture”“postoperativeileus(POI)”为检索词进行检索。1.3文献纳入标准①术后肠梗阻诊断明确,其诊断标准符合国内外公认的标准;②文献以针灸治疗为主,含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的临床文献;③试验设计相对合理,设有对照组;文献质量较高,针灸处方相对明确。1.4文献的排除标准①综述性文献;②关于单纯的作用原理及机制的研究文献;③文献中病例数少于25例的文献;④一稿多投的重复性文献。1.5数据统计及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2007软件,将纳入文献的选穴处方录入系统,制作电子表格,并将其表格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通过统计软件对穴位的频次、所属归经及选穴所在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严格按照上述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在数据库中进行筛选,总共收集文献42篇,分别从选穴的频次、选穴所属的经脉,以及选穴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2.1选穴频次分析统计显示针灸治疗POI共涉及10条经脉37个腧穴,其中35个经穴,2个经外奇穴,腧穴应用频次共计271次,其中运用频次超过20次的有4个,超过10次的有9个,运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中脘、下巨虚,其运用频次均超过15次,足三里运用频次高达41次,在收录的42篇文献中,仅1篇未使用此穴。见表1。2.2经络频次分析收集的关于针灸治疗POI的42篇文献中,共涉及包括任脉在内的10条经脉,按腧穴的频次及腧穴数从高到底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心包经>大肠经>肝经>三焦经>胆经>肾经,其中足阳明胃经使用的腧穴频次最高,约占总频次的45.76%。2.3选穴部位分析在收集的针灸治疗POI的42篇文献中,针灸处方主要为局部取穴及远端取穴相配合,局部取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偶可见背部;远端取穴以下肢部为主,约占全部选穴的50.56%,部分文献选取上肢部穴位,但其选穴少,使用频次低。见表3。
3讨论
术后肠梗阻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肠瘘、短肠综合征、绞榨性肠梗阻等,严重者出现重症腹腔感染。西医对其治疗方式较为局限,治疗效果欠佳,多项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好评,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有如下选穴规律。(1)特定穴选穴规律。研究表明,从选穴频次分析,针灸治疗POI多以特定穴为主,约占全部腧穴的91.14%,使用频次前4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及下巨虚。特定穴是指有着特定的称谓及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8]。针灸治疗POI在特定穴选择上多以胃肠之下合穴及暮穴为主,其中足三里使用频次最高。从特定穴属性看,足三里位于下肢部,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能够治疗胃脘部诸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表明足三里能够调节肠道,治疗腹胀、饮食不下等肠道功能疾病。现代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上调小肠肌层间质细胞的数量,抑制炎性因子cox-2的表达,对POI大鼠的肠道动力有良性的调节作用[9]。田易军等[10]发现电针足三里穴能够减轻盲肠增厚及挛缩变形的程度,使肠道粘连面积减少、炎症反应减轻、I型胶原纤维增生减少,可减轻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程度。天枢为大肠经之暮穴,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同时又为胃之暮穴,六腑实满,取相应募穴以泻之,故深刺二募穴通腹止痛效果显著。《千金翼》有云:“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李红等[11]通过针刺大鼠足三里、天枢,观察发现针刺能够改善术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的超微结构,增强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功能。上、下巨虚为大小肠之下合穴,《黄帝内经》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之病皆可取其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因此,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针刺上、下巨虚能通调肠腑行气导滞。综上所述,针灸治疗POI多以特定穴为主,主要选取胃肠之下合穴及暮穴,在特定穴的选取中,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及下巨虚最为常用。(2)循经选穴,重视调畅胃肠气血。针灸治疗POI的42篇文献中,通过对经络腧穴频次的统计分析,选穴所归经脉在前3的分别是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脾经,其中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高,其经穴使用最多,所归经穴使用频次高达124次,约占45.76%,选取经穴多注重健脾行气通腑,调节肠腑气机。任脉所选腧穴注重补益气血,两者相互作用,使气血充足且运行通畅,从而改善术后POI患者气血瘀滞、肠腑不通的情况。从经络循行来说,脾经与胃经相表里,任脉通过中脘及下脘等与胃气相通,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选穴原则,三者皆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致的各种胃肠疾病。此外合谷、内关等腧穴也可调节肠腑气机,合谷为大肠经原气所输注之处,大肠经络可调节胃肠功能,具有和胃降气、调中止痛、通腑泻热之功;内关通于阴维脉,其脉循经于胃,两穴皆能治疗胃肠病。因此,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多遵循循经选穴,主要以足阳明胃经为主,可涉及其他与胃经相通的经络及经穴,重视胃肠气血通畅。(3)注重局部与远端相配合。根据统计,针灸治疗POI选穴多集中于下肢部及腹部,两者分别占全部腧穴的50.56%和29.52%。现代研究表明,按病位取穴,刺病之所在具有良好的靶点效应[12]。POI病位在胃肠,属中医“痞满”“肠结”等范畴,其主要病因为肠道痞塞,腑气不通。针灸治疗POI,选取局部穴位多归属于胃经,下肢部腧穴多以脾胃肠经穴为主,与胃肠联系密切,符合针灸“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局部与远端相配合,能够沟通上下,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4结语
术后肠梗阻(POI)作为外科手术后不可避免会发生并发症,其临床发病率高,运用针灸治疗POI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但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的临床证据尚且不足,缺少辨证及有效的针灸处方。分析发现,国内研究大多存在样本量少、病例数少及缺少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的缺陷,在选穴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普遍存在选穴杂乱、选穴量多等弊端;而且术后肠梗阻患者因腹部手术伤口情况复杂,故对能否有效选取腹部穴位存在争议,对选取腹部穴位后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也有质疑。今后我们应该多开展针灸治疗POI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强对针灸治疗POI的机制研究,以期为针灸治疗POI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阅读期刊: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采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以学术为指导,以动态为索引,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权威的现代医学信息,更好职称论文发表的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辟有论著、现代医学、临床护理、健康研究、病例报告、医院管理、综述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