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发表

人工智能在未来媒体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机器人记者已经悄然出现在媒体领域并且有迅速蔓延之势,传统的编辑和记者职业面临严峻挑战。新闻行业或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从产品的形态、业态以及生态都会经历深刻的变革。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和编辑记者各自的优劣势,认为未来更理想的方式是,机器人作为辅助,和编辑记者们相互配合。前者可以通过速度优势发送消息,而后者负责深入解读和分析,为大众量身定做及时而丰富的精神产品。

智能系统学报

  《智能系统学报》已于2006年3月正式出刊,双月刊。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主办,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之一。主要刊登神经网络与神经计算、智能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系统工程、机器翻译、复杂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粗糙集与软计算、免疫系统、机器感知与虚拟现实、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能基础、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等内容。

  现代科技进入新闻传媒带来的影响之大是超出人们预料的。电脑的问世取代了纸和笔,记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台手提电脑可以走遍天下;电脑排版的问世替代了传统的铅字植字,让传统媒体的出版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本复杂精美的书刊短时间就可以搞定;电子稿的普及也使电报和传真发稿自动消失,文章编写和内容传输可以跨越空间瞬间完成而不必面对面沟通。

  尤其到了新媒体极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否相信,我们已经极有可能消费了AI(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且毫不知情。为美联社提供机器写作的公司AutomatedInsights指出,其软件去年一共创作了10亿则报道,许多都没有人工干预,其专长就是“像一个人一样”写作。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无法分辨自动写作软件和记者撰写的某些报道之间的差异。

  美联社是最早启用机器算法写作新闻的传统机构之一,来自美联社的战略经理Francesco Marconi认为,人工智能赋予新闻机构创造无限内容的可能,并且可以根据读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需要和口味的内容,让每位用户真正享受到“私人定制”资讯。

  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之内由机器人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未来90%新闻稿会由机器人撰写。

  一、机器人记者的概念

  “機器人记者”写稿的核心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即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可能最受市场关注的部分,借助优化算法,采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只要有格式,有信息,机器人就能够快速完成工作。截至目前,自动写作软件最擅长的领域要数金融和体育,因为这些领域的报道本来就是很“机械化”的。

  据悉,来自法国的某专利算法系统已经生成了上百万本图书,其中有大概十分之一已经在网站上销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对于媒体记者和创作者来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机器人记者是在几分钟甚至数秒之内就完成了。

  机器人记者的优势在于速度,质量也无疑能通过学习变得更好。比如,它可以学习一家媒体上千篇的文章,从而掌握其大致语言风格,甚至经常抖的“包袱”,且能快速成文。

  单从减轻人类繁重的劳动强度和琐碎的日常工作量这个角度来看,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应用自动写作软件轻松生产出所需资讯这个维度来看,将极大地动摇以信息不对称获利的媒体产业,甚至需要重新定义编辑记者的概念。

  二、机器人记者的发展方向

  第一代机器人记者大概出现在本世纪初,是一个由人遥控的新闻报道机器,主要用于一些危险区域,如报道局部战争。它是机器人记者的雏形。第二代机器人记者则是计算机的一种“文本生成系统”,可理解为“机器人编辑”,它利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料库生产“解释性文本”,只是“信息的加工者”,自身还无法独立生产“第一手信息”。

  但随着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发展和海量信息的出现,“机器人编辑”有望生产出现行记者工作模式下难以企及的质量和水平。

  不久前,与美联社一样,汤森路透公司也在积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撰写文章。其自主研发的写作机器在一次盲测中产出的内容,甚至比人工撰写的内容可读性更强。

  如今,第三代机器人记者已经初见真容。2017年4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开发的智能机器人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与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等多人进行了多轮对话。从外表神态来看,佳佳的面貌与人高度相似,有17种复合表情,就像一个真人记者出现在采访者面前那样。在一系列对话中,机器人记者使用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网络搜索、最优选择等多项技术,回答一个问题大概需要5秒钟。

  佳佳当天总共进行了3场对话,从始至终不控制对话内容。这对机器人记者背后的团队来说,也是一场“失控”的对话。这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的采访活动,标志着内容生产新模式的诞生。

  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拥有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怀疑精神等是机器人无法拥有的。但以色列荷兹利亚跨学科研究院院长NoamLemelshtrichLatar却认为,怀疑精神也一样可以被变成数据,“一个好的程序一样可以像人一样拥有怀疑精神”。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的任务要远超我们想象。

  三、人工智能将给新闻媒体领域带来的变革

  机器人技术来势迅猛,将给各行各业尤其是新闻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无论是写作、编辑,还是内容分发方面[1]。

  1.写作

  人工智能目前能够写的基本上都是“规范化”“模式化”的新闻,比如财报分析、体育赛事以及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报道,无法写出有主观意志的新闻。

  但与传统记者相比,机器人记者的优势也不容小觑,表现在:(1)速度快。如股市有异动,机器人记者可以立即从以往和世界各地的大数据中采集到相关信息,汇总并分析出相关原因和对策;(2)不疲倦。从编辑工作的效率来看,机器能够耐心高效地完成工作,不会像人一样需要休息;(3)很客观。除非写作前后人工干预,否则机器人写出的新闻就是已有数据库资料的一种文本再生成,不会出现歪曲信息和主观臆断的现象;(4)成本低。安装“人工智能”只需首次的设置费用,随后的运营费用接近于0,与聘任人类记者的费用相比,显然是很低的;(5)更敏锐。机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历史大数据中发掘出极具传播潜力的话题。机器人记者能发现人类个体写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而无法发现的那些很有价值的新闻话题,将极大地拓展人类对这个多维世界的观察视野。

  2.编辑

  一些新闻机构(如CNN、华尔街日报)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Bot分发新闻资讯,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定制新闻,如此浩繁的工作量,靠人工记者很难完成,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只是分分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每一位用户都能够获得量身打造的个性化内容,那么他们对平台的黏度也会随之提高。

  在国内,每天为每位读者编辑一份符合其阅读喜好和个人需求的独特的电子报刊,不少互联网媒体也为此深受读者和消费者欢迎。

  有权威人士预测,未来机器人将有可能获得普利策奖,因为在面对重大突发等事件的报道时,它能及时生产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并能够针对不同用户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定制化版本[2]。

  显而易见,机器将凭借其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智能,在新闻的写作、编辑,甚至在传播、辅助设备等各个环节上都能大显神通,为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补充,当然也包括替代越来越多的人类程式化的脑力劳动。

  四、机器人会取代媒体人吗

  人工智能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让多少人大跌眼镜。但始料未及的是,机器人率先进入的,却是人类最根本也最为主观的媒体行业。

  艺术一直被视为人类情感和感性独有的领域,连AI都开始涉足这样的领域。

  Oscar Schwartz在题为《电脑能写诗吗?》的演讲中证明了电脑是可以写诗的。

  现场展示的两首诗中,哪首是人类诗人格特鲁德斯泰因写的,哪首是由RKCP的算法机器人所写的,只有个别几个观众猜对了。

  除了写诗,现在AI又开始向音乐领域进军了。最近,索尼音乐实验室发布了两首完全由机器人作曲的流行音乐,效果感人。

  按照这个发展逻辑,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写分析性预测性的文章,写复杂选题、深度报道的文章是否也能得心应手呢?这不得不让众多媒体人感到恐慌。

  完成程式化和调查性报道的确是非常庞大的工程,机器在这方面的确能够比人更有效率地解读信息、处理数据和寻找逻辑,但世界本身是微妙而复杂的,依然需要人类智力来做最后的决断。尽管机器很聪明,但它缺少人类的特性,比如创造性、判断力、同情心、伦理道德等。

  因此,机器人写稿件很难有训练有素的人类记者写得那么好。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有思想有情感,而机器人只能依靠现成的语料数据库,以及应用程序来写,有一定的局限性。

  说到底,人类记者的不断创新才是AI创作的源泉。也就是说,AI是增强人类某一方面能力的辅助工具,而需要增强哪方面能力,如何增强,这些方向性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五、人机伦理和道德挑战与日俱增

  就目前情况来看,新闻编辑室不会将重要职责那么快地全盘交由机器人,除了技术上的不完善,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人类本身——人们对技术有着深层次的畏惧与不信任。作为人类记者的得力助手,机器人可以把记者从繁重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使编辑记者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采访调研、选题策划和深度报道,以便为更多的读者服务。真正的专业记者,应该从事更专业化的工作,生产更高品质的内容,创作更加贴近受众需求的产品。

  即使在机器人时代,激情和动机以及怀疑精神在新闻行业永远是最重要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更新迭代,我们将进入人机合一的写作模式。机器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发现素材、拓展选题,还能总结信息规律,预判传播效果[3]。人工智能的职责是与记者协同工作,而不是取代后者。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机器人真的能代替记者写新闻吗?[EB/OL].2015-05-12.

  [2]腾讯传媒.人工智能会成为记者的好伙伴吗?[EB/OL].http://news.qq.com/a/20161111/032007.htm.

  [3]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EB/OL].作家网,2016-11-24.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填“免费获取指南”获得《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您前面已有人填单

相关推荐
EI推荐
SSC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