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发表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和监督者,代表着我们党和政府履行管理及国家负责的社会事业的服务职能,而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其自身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改进、规范财经秩序,同时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0年,单月10日出版,上海行政学院主办。作为高研究水准和高学术品位的学术刊物,本刊物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严格把好刊物的学术质量关。通过完善约稿与审稿制度,狠抓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以优质的学术水平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单位内部的各部门、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的反映单位的各环节实际情况,并能加强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的漏洞,会计中的各种错弊,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在目前外部监督以及控制作用不够的情况下,关键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加强内部控制,在重点环节制定完善的制度标准,科学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成本、效率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客观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性,这意味着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统一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没有规律可循。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控制原则,即内部控制要做到面面俱到和全员参与;二是动态适应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三是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内部控制要在权力设置、职责分工、流程开展等方面进行权责的合理分配,形成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被提出后,行政事业单位就开始着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真正领悟文件精神,高效执行内部控制程序,让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效果还是很少,接下来探讨一下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不是很完善,企业纪律、内控文化、权责分配、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负面影响。

  (二)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迫切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观念层面的认识不足使得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被明显边缘化,对于制度落实执行没有正确引导,最终导致其流于形式。后果就是对于这一工作开展的支持严重不足,组织、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无法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来进行设计以及配置,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的开展受到各种阻碍,财务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工作不被理解,执行困难大,最终内部控制执行的积极性降低使得其效果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1.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流于形式。不相容岗位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行为的岗位,行政事业单位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来处理,相互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人兼多岗的情形非常普遍。

  2.内部授权审批制度缺乏执行力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授权控制要求各岗位、人员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利范围、审批流程及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联签制度。通过调研不难发现,部分行政事業单位仍是由“一把手”说了算,无法按照审批权限运行业务流程,所谓的“集体决策”、“联签”也是流于形式。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信息沟通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沟通不健全。其主要包括:一是信息不公开透明,尽管我国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已经全部信息公开,但标准不一的账单让社会公众看不懂数字的背后的意义,多数公开只是流于形式;二是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上下级沟通渠道并不通畅,下级一般很难向上级反馈意见,上级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并将指导意见传达下级各部门;另一方面,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也不畅通,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制度来保障有效的沟通。

  (五)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是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流程梳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最终推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因此,内控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职业素质。而现阶段,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人员职位主要由财务人员兼任,财务部门的内控工作主要停留在一般经济事项和财务收支上。内控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专业性较强,目前的内控人员配备已不能满足内控工作的需要。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内控意识,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完成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起着推动性的作用。首先,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其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全员的内控意识,包括单位负责人、内控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内控意识,加大宣传指导内部控制的建设,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某一部门单独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单位职工全员参与,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培养良好的内控环境。最后,加强人员的培养,把好人员任用关,确保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的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不断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工素质,实行财会部门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等,逐步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二)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控制

  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内部控制的目标,风险是在内控目标是否实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识别和分析风险之前应先设定内控目标;二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多,当本单位业务发生变化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评估,会使单位业务活动存在潜在风险;三是在开展风险评估之后应产生风险评估报告,内控管理人员应提交报告给单位负责人,提醒单位负责人当前内控工作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在进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预算业务控制与管理、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等。通过对各个环节风险控制要素的识别、归类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排队,建立内部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各类风险。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解决好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全面,如在资产安全、信息沟通、审批权限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制度,从而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设计,一方面是要注意对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的借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那些成功的制度做到为我所用;另外一方面则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充分注意员工的参与,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以及建议,从而提升制度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

  (四)打通信息沟通壁垒,強化信息沟通

  强化信息沟通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方式,纵向沟通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报告体系实现上下级信息沟通,横向沟通方面可以建立相关制度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高效沟通;二是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社会公众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应建立相应反馈机制,公民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公开的信息产生提出质疑,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及时回应疑问,消除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五)加强人才培养,内控人员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控部门进行调整,配置内部控制专职人员,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在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上下功夫,提高内审人员的岗位责任,提高内控工作的业务操作水平,规范内控工作业务操作的流程,全面提升内控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填“免费获取指南”获得《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您前面已有人填单

相关推荐
EI推荐
SSC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