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肩转腰”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在身韵组合、基本功训练课、舞蹈作品中被广泛运用着。本文试从“云肩转腰”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动作本身所产生的训练意义和美学价值等方面,阐述其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地位。
《舞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云肩转腰”是收录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它包含了诸多身韵动律元素,不仅能有效的训练身体的协调性、腰部的灵活能力以及韵律感等,而且还灵活的穿梭在中国古典舞的诸多舞姿与技巧之间。“云肩转腰”就像是一座桥梁,架在舞者与舞蹈之间,指引着所有的舞蹈爱好者们通往中国古典舞的路,并展示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美学特色和民族风情。
一、“云肩转腰”的来源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最初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将戏曲舞蹈中的诸多动作,按照西方古典芭蕾的体系和方法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从古代壁画、文字资料、民间舞蹈、传统武术等方面提炼其精华,经过融合、加工、创造而形成。“云肩转腰”就是从戏曲舞蹈演变发展而来的动作之一,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京剧演员钱宝森先生的“轱辘椅子”。
“‘轱辘椅子,方法是坐在一把圆椅子上,下肢固定不动,上肢以腰为轴心进行前、后、左、右的平圆运动。配之以移肩、靠肩、裹肩、冲肩的环动,形成一个以腰、胸、肩为整体的360度平圆运动”①。这个动作是钱宝森先生凭借自己多年的练功经验创造出来的,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自己练功还是指导教育学生都缺不了“轱辘椅子”的练习,是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得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动作。
这样一个能有效锻炼腰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的好的训练动作,在武术中也被十分重视并且广泛运用着,它与戏曲中的“轱辘椅子”在动作要求上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就是在武术中这个动作不是坐在椅子上练习的。在武术中有时会加上“单臂平掏”、“双臂盘腕”的动作配合练习,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可见相较于“轱辘椅子”,它已不只是单纯局限于单一的练习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个有其它肢体部位配合而成的更加富有生机的训练动作,在腰部环动时手臂随动势与之同时舞动,加强了动作的难度和训练性,武术中称此训练动作为“云肩转腰”。
不论是钱宝森先生的“轱辘椅子”还是武术中的“云肩转腰”,都是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丰富的训练价值的。因此基于对动作的客观认识和勇于求索与创新的优秀精神,我国古典舞学科创始人之一的唐满城老师以戏曲中的“轱辘椅子”为雏形、以武术中的“云肩转腰”为基础,深入发掘其中的精髓与价值,不断的进行完善、改进和创新,同时结合了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属性和要求,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训练舞者各方面能力以及展示中国古典舞蹈魅力的有益价值。于是经过了长期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的主干典型动作“云肩转腰”就这样形成了。
二、“云肩转腰”的演变与训练价值
腰部位于整个身体的中段是连接上身与下身的关键枢纽,同时也是启动整个身体运动的发力来源,它将力量传导至身体其它各部位从而幻化出纷繁复杂的人体姿态,同时以腰为核心在身体舞动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制约和平衡的作用,使得整个身体力量收放自如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因而腰部训练至关重要。唐满城老师从“轱辘椅子”和武术中的“云肩转腰”受到启发,认为此动作不论是在腰部的训练还是对于古典舞的探索都具有极大的潜力和训练意义,因此经过长期的观察最终决定以“云肩转腰”为突破点来进行古典舞的研究与发展,并在吸收同时加以创新和完善将“云肩转腰”不断发扬壮大。
首先,“云肩转腰”成为学生训练环节中的一个基本动作。当时唐满城老师让学生们反复进行“云肩转腰”的练习,从盘腿坐在地上到站起来移动重心的练习,从单一的平圆路线环动到加上单臂、双臂配合的练习,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训练动作,因为在这个从平圆轨迹中进行的以腰为轴360度环动的“云肩转腰”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却包含着诸多身韵的动律元素。集合了“提、沉、冲、移、靠、含、腆”,每一个元素都必须是经过反复的琢磨和练习才能达到规范的标准,将这些单一的动律元素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流畅怡人的训练动作,不仅锻炼了每个单一元素自身所能达到的训练身体素质的价值,还培养了腰部的灵活能力以及将动作妥善配合的协调能力,因此反复扎实的进行“云肩转腰”的练习是十分基本和必要的。
其次,“云肩转腰”可以结合舞姿、步法、旋转等编成组合进行训练。单一练习固然重要,但在熟练掌握了动律元素的基本动态之后就该加强组合的训练了。比如“云肩转腰”与“摆扣步”结合、与“后腿侧身”舞姿及旋转结合,将其正反动律相结合等等,总之一切“横向动势”的动作都可融入其中、交相配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舞者其它肢体部位与腰部的平圆环动有机搭配、协调组合,避免脱节、僵顿的现象。唐满城老师曾说:“我从一个‘云肩转腰派生和引申出十几个训练项目和组合,给以不同的节奏处理,性格要求。我从实践中证明了这个动作的训练价值和运用价值都是很大的”②。组合的训练相较于单一练习增强了训练的难度和广度,更培养了舞者的协调能力、灵活能力以及对于动作节奏处理的能力,同时富有中国古典舞韵律感和特色的舞姿、步法点缀其中,也使动作本身更加鲜活充满感染力。
“云肩转腰”在我国广大艺术前辈们孜孜不倦、不畏艰难的探索实践中越加完善和成熟,是今天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主干教材中的典型训练动作之一。同时除了作为独立的训练动作之外它还具有可以连接一切古典舞动作的特点,既拓展了舞蹈动作的广度又可以巧妙的充当连接,具有极强的衍生性和过渡性。“云肩转腰”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和舞蹈作品之中,比如控制组合中经常有云肩转腰接舞姿的情况、在小转组合中用云肩转腰作为过渡再接旋转等等。单一练习可以夯实基础,组合练习得以拓展全面,作为连接有效的使舞蹈画面流畅优美,“云肩转腰”从当初的“轱辘椅子”发展到今天,已然是中国古典舞中不可或缺的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云肩转腰”的价值分析
“云肩转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代表,它见证和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探索与发展之路,体现并表达了中国古典舞动态与静态之魅力,淋漓尽致的向世人诉说和诠释了中国古典之美,其自身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1.舞蹈形态的塑造
首先,“云肩转腰”是由诸多动律元素连接而成的,它的起始元素是“提”,以腰为发力点从尾椎经过腰椎、脊椎、颈椎、头一节节上提,然而我们说动作真正的起点却并不是“提”,当准备时沉在最低的状态仿佛世界都是静止的,然后由心将沉睡的身体唤醒,在丹田处运气,随着慢慢吸气上提的动势从而带动身体的向上运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于心、发于腰、行于身”的运动规律。“云肩转腰”既可以在运动中表达出中国古典舞蕴含的规律特点又可以使学生在自身训练中更深刻的领悟和验证规律,因此具有极其深刻的价值。
2.动律意识的反映
“云肩转腰”从起到止过程中无不蕴含了“一切从反面做起”的思维方式。欲提先沉,准备拍先做下沉,然后从正拍一点点上提开始动作;欲吸气先呼气,下沉时呼气至最低点,然后从丹田重新吸气上提;欲动先静,虽然整个动作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但每一元素交接之处,均有一种意识上的静止,使动作给人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视觉感受。就如同出拳要先曲臂、起跳要先下蹲一样,这种“逆向启动”的思维方式正好符合中国古典舞以及人体自身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和运动规律。
“云肩转腰”是中国古典舞平圆运动路线的典型代表。以腰为轴胸与肩平行地面,将“提、冲、移、靠、含、腆、沉”各要素方位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由二点顺时针或由八点逆时针水平刻画出的平圆轨迹。它用自身动作形态生动形象的向我们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弧轨迹”的运动方式、“以起点为终点”的环形结构,它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甚至是中华民族所认同的“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正如我们生活的宇宙一直无休无止的流转着,“云肩转腰”也遵循着平圆的轨迹流转着,在舞动过程中用缠绵婉转的肢体语言向人诉说的似是一种永恒。因此“云肩转腰”所体现的不只是一个游动着的动作,在它背后看到的更是一种观念、一种现象的塑造与支撑。
3.舞蹈美感的表达
云肩转腰在其左右移动、前后收放的运动过程中似行云流水、辗转腾挪,所到之处均蕴含着一种云游流动之美。身体如同一个磨盘一样在水平的圆弧中转动着却又不同于磨盘那般死板,各要素在运动和衔接过程中协调得当、配合巧妙。动作虽一气呵成,却没有一股劲力僵硬到底,而是刚强中不失柔和,柔和中又透着力量,刚柔相济恰到好处,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刚柔之美。让对抗的力量相互制约,将矛盾转化为平衡并在平衡中追逐美。如同“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道理一般,“云肩转腰”用平凡无息的流动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和虔诚的美的感动。
通过对“云肩转腰”的价值研究,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古典舞理论研究水平,为今后中国古典舞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①②唐满城. 唐满城舞蹈文集[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唐满城. 唐满城舞蹈文集[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唐满城,金浩.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C].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胡伟,朱兮. 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C].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