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发表

声乐教学中的唱法跨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这样就造成了跨界这种现象,比如人们经常听说的某某歌手去演了电影、某设计师出了一本书、或者某画家创作了一首歌曲,这些都属于跨界现象。我国的声乐表演中存在着三种唱法,分别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虽然存在着界定,但是也存在着跨界的现象。从声乐表演三种唱法的界定入手,介绍存在的跨界情况,针对“跨界唱法”对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谈几点思考。

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国内外乐坛在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介绍、评论优秀的中外音乐家名作。《人民音乐》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联合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期刊”。

  声乐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个唱法都各有特点。美声唱法优雅端庄、声音宏远优美,民族唱法风格浓郁、声音甜美、色彩鲜明,通俗唱法浅显易懂且声音柔美。虽然有了界定,但是都属于声乐唱法的一种,在现实的演唱中往往存在着跨界演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着问题,而且对声乐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三种唱法的界定

  三种唱法的界定问题和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有着联系,在那场比赛中,按照唱法将选手分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三组,之后的比赛都是按照这种分组模式来进行。这种分类方式不太属于专业的分类,因此在此后的多年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1.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具有传统的中国唱法的特点,属于中国本土的唱法,形成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之中,具有包容性,包含了中国各时期各地域的唱法特征,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将通俗唱法分为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有历史继承性。民族唱法的代表者,如新疆木卡姆的演唱方式。

  2.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属于外来文化,起源于欧美,以盛行歌剧的意大利等国家为代表。虽然其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美声唱法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一批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后来有了飞速的发展。美声唱法主要运用到歌剧中,如金湘的《原野》和施光南的《伤逝》等。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存在着很大争议,很多人认为通俗唱法较之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属于较低级的层次,其实并不能简单地这样理解,通俗唱法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比如可以表现战争和生活、抒发情怀等,而且由于通俗唱法的较为简单,随着音乐播放器的流通和KTV的盛行,这种唱法已经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跨界唱法的含义

  跨界唱法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它的存在说明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和声乐教育正在经历着发展。它属于一种革新,是一种高雅向通俗普及和通俗向高雅转化的一种变化,它的存在正在满足不同阶层对于音乐的渴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很多高难度的音乐不再是音乐家演唱的专利,最普遍的现象即是现在对于原创音乐进行改编,重新谱曲来降低演唱的难度。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人梁翘柏就在改编曲子上有着很大的成就,他改编的曲子不仅降低了原曲的难度,还具有自己的特色,改编也是跨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跨界唱法的说法起源于跨界音乐,是指不同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音乐。但是跨界音乐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大致上指的是不同种类的音乐元素相融合,比如说用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来进行古典音乐的演唱,例如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女儿情》,本来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插曲,是古典气息很浓的一首曲子,由吴静演唱,但是万晓利却以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对其进行了演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流行音乐向古典音乐的跨界。

  跨界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例如民国时期戏曲的演唱方式就存在着跨界的现象,这和我们现在讨论的声乐唱法的跨界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现如今,三种唱法的跨界也成为了一种趋势。从审美角度来考虑,只要是能在艺术表演中运用合适的演唱方式、演出技巧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就是正确的唱法,因此跨界也是一种融合、一种进步。

  三、对唱法跨界给声乐教学的思考

  1.学生演唱能力单一

  专业的音乐院校和普通高校音乐的教育定位是不一样的,专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学生要掌握一门单一的技能,毕业之后走的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之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音乐教师,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输送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普通音乐院校长期向专业音乐院校趋近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演唱能力的单一。

  造成学生演唱能力单一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内容的单一。教师虽然有着娴熟的教学技巧,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真正学到的都是从老师的身上学到的,有很强的局限性。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客观的模仿并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虽然学生有着再创造的能力,但还是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的声乐教程大都是让学生完成一个音乐作品的学习,但是课堂上进行的学习内容大多是美声和民族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和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不符合的。除了极少数的学生是走专业的声乐表演路线外,大多数的学生从事的还是小学中学的教师工作,而小学中学的音乐教育工作不需要这么专业的知识。

  2.过于注重三种唱法之间的界限

  现在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唱法之间的界限,教学中常常分为民族和美声这两种唱法,而且分类还不是特别专业,认为有的学生嗓门大就适合唱美声,声色亮而音量小就适合民族的唱法,这种分类既不专业又不负责,长时间让学生处于一种唱法的学习中,会使他们忽略其他唱法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例如学生美声唱得非常好但最流行的歌曲可能不会唱,这就是太关注唱法分类的界限造成的后果。

  3.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表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表现的问题,不能仅仅注重唱歌技巧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注重真情实感的展现。唱歌不能仅仅依靠声音,在唱歌中不能投入真实感情会使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日本彩虹乐队的主唱Hyde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他具有天赐般的嗓音和颜值,而且不管在作词作曲还是演唱中都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几乎每首歌都是经典。这对于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因为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要从事音乐的表演,所以真情实感必不可少。对于今后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来说,不管其在自身的学习中还是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强调真情实感。

  4.跨界演唱更适合基础音乐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具有跨界演唱能力的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撰,已经包含了多种音乐,《长江之歌》《我的太阳》属于美声类的歌曲,《小河流淌》《茉莉花》属于民族类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同一首歌》属于通俗类的歌曲。这些不同的歌曲类型要求教师具有跨界的演唱能力。现在的小学教学追求多样性,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多元发展,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具有不同的演唱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5.跨界演唱存在的不足

  虽然三种唱法的跨界演唱对于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更加符合现在的基础音乐教学的改革趋势,更加适用于中小学的教学,但是三种演唱方式的跨界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果过于强调三种唱法的跨界,就会动摇专业学校的教育方式,他们可能会认为社会不再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需要的是那些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社会在渴望全面人才的同时,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没有减少的,甚至还在增加。第二,三种唱法的跨界会减少歌手的个性,如果一位歌者非常适合美声的唱法,但是为了跨界去学习民族的唱法,使得在美声唱法的领域投入的精力减少,不能达到专业的水平,而且也没有学习好美声的唱法,将会减少自己的个性。

  三种唱法的跨界不管对于声乐的演唱表演还是教学来说,都有着正反两面的影响,因此,要在吸收跨界唱法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存在的缺点,并加以规避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琚军红.“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2(03).

  [2]田飞.关于中国声乐表演中“三种唱法”以及“跨界现象”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05).

  [3]方圆.由“跨界唱法”引发对民族声乐教学多元融通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5(01).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填“免费获取指南”获得《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您前面已有人填单

相关推荐
EI推荐
SSC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