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高校中也不例外,给师生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和原因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防范及应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反映我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重点刊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学术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动态研究等学术文章,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
据统计数据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是目前高校中发案率最高、造成师生财产损失最严重的一类案件。电信网络诈骗不仅给师生带来巨大财产损失,而且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伤害。因此,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手段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涵义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座话、互联网+、微信、QQ和手机短信等通讯工具,采取远程、非接触的方式,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虚构事实诱使高校师生往指定的账号打款或转账,骗取师生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且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下面就几类成功率较高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进行介绍:
(一)冒充类电信网络诈骗
冒充类电信网络诈骗一般包括:冒充熟人、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冒充领导等几类。其中冒充熟人的发案起数最多,在高校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一般以冒充导师、亲戚和朋友为主。例如:2016年9月,海淀区某高校学生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其所在大学研究生院的“王老师”,让该生次日14时到学校办公室找他,当面商量有关研究生报考方面事项。因该生确要报考本校研究生,故信以为真。次日13时,该生在赶往学校研究生院的路上时,接到“王老师”电话,称有急事需用钱,让该生转账15000元。该生毫不怀疑,立即通过支付宝给对方转账。后该生到达研究生院,找到真正的“王老师”后,才方知被骗。
(二)网上交易类电信网络诈骗
网上交易类電信诈骗一般包括: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网上买论文、网上买简历、网上买考卷等类型。其中,网上购物和网上订票犯罪分子一般以支付未成功或退票借口,误导顾客点入“伪网站”实施诈骗;例如:2015年11月,某高校女生在“淘宝网”上购买商品,次日接到其“客服中心”电话,称因系统升级,此交易未成功,现返回现金,然后要求重新操作订购。随后,该生进入“客服”提供网址按电话提示操作,输入银行卡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后,页面显示订单交易成功。后该生上网查询自己银行卡余额时,发现被骗30000元。网上买论文、网上买简历、网上买考卷等犯罪分子主要通过抓住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引其上钩,然后再采取威胁的手段实施诈骗。
(三)其他
除以上两大类外,还有盗刷银行卡、刷信誉、网上找工作、网上借代、网上租房、网上交友、中奖、积分兑换现金等类型。例如:2015年4月,某高校一学生在宿舍上网时,加入一QQ群,群内一人称可网上兼职刷信誉赚钱。该生按要求刷了一笔订单,次日收到对方佣金并返还本金。该生信以为真,即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大量商品,但对方以未按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为由拒绝返还本金及支付佣金,并告知该生为了恢复提升自己“信誉”,需继续购买商品。该生继续购买商品后,对方没能返还本金及支付佣金,发现被骗15460元。且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仍处于不断更新中。
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分析
明确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现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单纯”
从学生接触的环境来讲,相对单纯,从出生到大学基本就是“两点一线”——家和学校;从学生接触的人群来讲,相对单一,基本就是亲戚、同学、老师等;从学生思考的内容来讲,相对局限,基本局限于“如何把学习搞好”。十几年如一日,在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下,“安全”成长,极度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遇到诈骗,极易上当受骗。
(二)学生个人信息泄漏严重
犯罪分子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时,往往能够精准的说出师生的姓名及其他相关信息,这说明了其通过某种途径获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漏基本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我们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存在一些自主透漏自己信息的行为,例如:扫描二维码、注册网站、填写调查问卷等。
二是官方机构存在内部人员为获取利益,批量泄漏个人信息的行为,例如:新闻中曝光的可以通过网上批量购买个人信息,每条信息根据身份不同售价几毛钱至几块不等,然后筛选进行转针对性诈骗。
三是网络黑客,在利益驱使下,入侵官方机构电脑批量获取个人信息。
(三)犯罪分子作案成本低廉,隐匿性较强
犯罪分子作案成本低廉。几名成员、一套设备(手机、电话、伪基站、电脑等)等,就可以发送成百上千条短信,拨打成百上千个电话,只要有几人上当,就可以轻松骗取少则几千元,多则上千万元,收益极高,回本极快。“极低的成本、较高的收益”是犯罪分子愿意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隐匿性较强。其原因在于:
一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核心人员往往在境外,犯罪分子普遍为异地作案,异地跨行取款,地域流动性非常大,近的来说,香港、台湾;远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
二是受害人电话上显示的来电号码都是网络虚拟电话,通过境内、境外的服务商、服务器层层转接,服务器全部设在境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四)贪图便宜的心理
贪图便宜心理是人类致命的心理弱点,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人类这一点,加以攻击,才屡屡得手。
四、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措施
結合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各种类型及其高发的原因,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顺序,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前
1.从师生个人角度分析:
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是防范一切安全隐患最有效的措施。师生平时在学习工作之余,应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介关注一些与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的视频、新闻、文章等,了解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增加自身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增强防范意识。例如: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的关键,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下细节:
一是在编辑自己手机通讯录时,自己亲属直接用姓名进行编辑,而不是用类似“爸爸”这样的称谓,防止手机丢失时,被犯罪分子直接辨识出自己的亲属。
二是在使用自己身份证复印件时,用笔在上面写明具体用途等。
2.从学校工作角度分析:
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定期开展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讲座。在新生开学时,邀请属地公安机关民警或者学校保卫处相关科室老师为学生举办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讲座,结合案例就最新的诈骗手段进行介绍。
二是就最新电信网络诈骗案情进行及时通报。例如:凭借学校定期的学生信息发布会传达或者形成书面材料发放到各学院班主任或辅导员手里。
三是借助学校的展板、食堂或教学楼的电子滚动屏幕、校园广播站等载体进行长期宣传,例如:张贴“八个凡是”、“六个一律”、48种诈骗方式等。鉴于学生追去时尚,对新奇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我们也需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时
当师生遇到类似电信网络诈骗时,其一般表现为对方要求师生转账或汇款。如果自己不确定是否为真,可以电话核实,例如:是熟人借钱的,可以直接电话或当面联系熟人求证;如果是商家,可以拨打客服求证。此外,可以把自己遇到的情况,跟周围的人(例如:父母、老师、同学等)聊聊,一般都会识破骗局,避免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后
1.从受害者角度分析:
作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最直接受害者,在心理、情绪等方面必然受到较大冲击,存在较大波动。受害者要努力争取保持自身的冷静与清醒,第一时间报警。发觉被骗后,要及时保存好汇款账号、凭条、短信记录、电话记录等证据;采取截屏等方式保存好聊天记录、网址等信息;报案时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对方联系方式、汇款账号、被骗金额、被骗手段等详细信息。
2.从辅导员或班主任角度分析:
学生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心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或悔恨感,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产生轻生的想法。鉴于此,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得知学生被骗后,要第一时间与该学生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安抚工作,并叮嘱班干部及其舍友等给予该生适当关注,防止被骗后过激行为的发生。
3.从高校保卫处角度分析:
高校保卫处接到师生报警后,第一时间提醒师生上报公安机关,并叮嘱其做好证据的收集准备工作,对于师生不明白地的方面,尽力予以解答和帮助,同时密切关注被骗师生情绪,做好情绪疏导和安抚工作。密切关注案情进展,并形成书面材料,及时做好警情通报,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五、结语
当前,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都高度重视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正采取一切措施,努力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教工作。作为个体的我们更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谨防被骗。
参考文献:
[1]董银苹、韩洪文.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2]胡向阳.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