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发表
高校工会实现“精准”扶贫助困的路径研究

  摘 要:扶贫助困是高校工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只有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原则,才能做好高校扶贫助困工作。

  关键词:工会;扶贫助困;方法;研究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

  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他多次强调:“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事实也证明,“精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由此,我们受到启发,高校工会扶贫助困也当以“精准”为上。

  扶贫助困是高校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高校教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日益健全,但因病、因突发事故致困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在当前阶段仍然要担负起扶贫助困的重任。

  一、高校工会扶贫助困存在的问题

  1.扶贫助困精准度不高,一是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没有全部受益

  部分困难职工放不下面子,有困难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公开向单位求助。二是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助困待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部分并不真正贫困的员工,由于善于奔走呼告,享受了本不该享受的助困待遇。另外,部分工会干部把扶贫助困当做是自己的特权,工作中徇私舞弊,扶贫资金想给谁就给谁,甚至当作交易,随意性很大。三是扶贫助困标准模糊。贫困线的认定标准可高可低,扶助资金可多可少,工会干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扶贫助困工作中存在“论亲疏”、“送人情”等不良现象。四是扶贫帮困的科学机制没有建立。高校因自身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是“贫困”的“盲区”,一些高校家庭因为疾病或灾难问题致“贫”致“困”的现实是存在的,但“扶贫帮困”的视野都留存在社会弱势群体上,对高校的困难群体基本是“漠视”或者干脆“无视”,导致高校“贫困”群体难以受到社会救助力量的关怀,扶贫帮困的机制难以科学的设置,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的漏洞。

  2.扶贫助困资金不足

  一是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资金投入力度很大,但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办学经费仍然紧张,导致扶贫助困资金投入有限。二是部分高校领导认为,高校教职工收入不错,又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对扶贫助困工作不重视,扶贫助困“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三是扶贫帮困“基金”难以落实到位,高校的扶贫帮困“基金”来源渠道狭窄,管理方式单一,“造血”功能欠缺,没有发挥出“扶帮”的真实效应。

  3.高校工会扶贫助困机制陈旧

  扶贫助困工作模式单一,仍然以节假日领导上门送温暖等传统模式为主,对困难职工平时的生活状况、致困原因、内心期盼等都不甚了解,没有完备的贫困人员档案,缺乏常态化管理,信息交流平台狭窄,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扶贫效率低下、效果有限。

  二、“精准化”理念是高校工会扶贫助困的核心要义

  扶贫助困工作贵在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精准到位,少搞一些“应景式”走访,多做一些真正惠及贫困人群的实事。当前,高校扶贫助困工作无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还是扶贫标准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导致高校工会扶贫助困工作成效不大,甚至成为腐败的滋生地。要想做好扶贫助困工作,必须引进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人情化”扶贫助困,才能精准脱贫共奔小康,才能实现高校和谐稳定发展。一般来说,“精准化”要把握三个原则:

  1.定位以群众评议为导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建立从下到上的“贫困”定位方式,将群众认不认定、赞不赞同、满不满意作为认定的基本方式,并从管理模式上建立更加科学的评定方式。

  2.成效以脱贫解困为导向

  扶贫帮困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治久安”。要想方设法、全力以赴的帮助困难对象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脱贫解困”,能够在外界的帮扶下让困难对象具有“脱贫解困”的能力、实力,从而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

  三是帮扶以差异性为导向。造成高校员工“返贫致困”的原因有多元化的情况,对不同性质的“贫困”对象要有差异化的帮扶手段和方式,要“因样施帮”,运用不同的帮扶方式让困难群众早点、快点、稳点的“脱贫致‘福”。

  三、精准扶贫助困的路径探析

  實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第一要务就是精准设计扶贫工作流程,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只有科学地实施“精准”帮扶,方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必须防止目标偏移,确保扶贫对象精准。高校工会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掌握职工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困难信息收集与上报机制,健全困难教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式帮扶。尤其是要做好扶贫助困对象的分类工作,区分对待因病致贫、因突发事故致困、因赌致困、精神贫困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助困工作。因病致贫、因突发事故致困的以资金扶持为主;因赌致困的以劝导、警示为主;精神贫困以心理疏导为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只有做好扶贫助困对象的分类工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要求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大胆创新帮扶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形成完整的精准扶贫工作体系。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高校要组织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掌握其政策要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切实为困难家庭和人员谋取最大利益。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工会干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与联络工作,善于争取当地政府部门对扶贫助困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将困难家庭纳入当地城市保障与扶持范畴,做到应保尽保。要注重运用国家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切实帮助有需要的职工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不断扩大工会帮扶工作的影响,以此动员和吸引学校乃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困难教职工的帮扶工作。通过宣传,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树立和表彰先進典型,激发大家参与扶贫助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扶贫助困的良好氛围。

  三是拓展扶贫助困资金来源。帮扶助困不是空谈,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为此,必须采取多项措施筹集困难帮扶资金,以保障扶贫助困工作的顺利开展。资金来源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学院拨款;二是教职工捐款;三是开源扩流,争取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赞助;四是争取政府部门、上级工会组织的拨款。

  3.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要求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和把控,根据扶贫进展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动态管理扶贫对象,脱贫人员及时调出帮扶名单,新的致困人员尽快补进。困难帮扶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的收支审查机制,做到财务管理民主,帮扶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助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会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有半点闪失和疏忽,对每一笔帮扶资金都要认真严格审查、核对,确保其真实、合法和完整,做好事前预估、事中审核和事后监督工作,保证困难帮扶资金在“收、管、用”各环节的公开和透明,定期向学院教职工公布账目,确保有限帮扶资金真正用在困难职工身上,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4.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是保证脱贫成效的必要手段,及时对扶贫助困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防止出现年年扶贫助困,年年扶的是同一批人,这样不仅让扶贫助困失去意义,而且还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根据考核结果不断改进扶贫工作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廉洁扶贫。通过后续跟踪、精准考核,促进困难户早日脱贫,扶贫助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精准化理念是当前扶贫助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工会应该以此为导向,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脚踏实地,精准发力,通过精准扶贫最终实现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网,2015年10月21日.

您前面已有人填单

相关推荐
EI推荐
SSCI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