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的介绍和管理改革等等。文章选自:《中国大学教学》,《中国大学教学》办刊宗旨:宣传和报道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决策;反映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新动向、新举措和新进展;追踪高等教育理论界在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高等学校广大一线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在学科、教学管理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体会;探讨独具魅力的大学文化现象;评介优秀学术著作和教材,总结、推广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经济、成果;塑造21世纪高等学校的新形象;展示高等学校各类(人才培养)基地的风采。
摘要:在建立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过程中,首先,既要注意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大学生组织的领导者或骨干,又要注意其广泛性、群众性和普及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活动中来。其次,注重丰富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多样性。以日常学习、生活为主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班级学习管理自律组织、宿舍管理组织、勤工助学组织、就业联系服务组织等。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管理要领,高等教学模式,教学发展制度,教学论文
一、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
1.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大学生管理体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顺势之举,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在高校以育人为中心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指导思想的要求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生师比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相对紧缺的新情况下,大学生管理的观念和体制都已经发生了转变。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自然选择。再次,随着高校办学形式与教学形式发生变化,如实行跨校选课、相互承认学分、网络教学等,传统的以年级、班级为教学单位的管理形式已逐渐弱化,而学区管理模式和虚拟班级管理模式等形式的出现,不论是选课、上课,还是参加各种活动,都要求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在自由开放的新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必须加快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未来人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学会自我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将来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生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上司、同事和谐相处,在事业上有较大的发展,必须首先学会管理自己。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相比,处于金字塔结构的底层,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等也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与评价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鲁迅幼时严格自律,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雷锋在读书时提出要发扬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周恩来更是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终身追求,这正是他们严格自我管理的体现,也是他们实现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作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内因之一,理应得到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充分的重视和足够的关注。因为只有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了,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上也才得以贯彻落实。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使命的角度看,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求大学生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社会适应、发展能力,有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善于捕捉信息、迅速做出取舍的决断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胜任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并得以立足生存,自我成才,自我发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则是培养和发展上述诸种能力的根本,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各种有效途径,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
4.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实行的是由学校或管理者对大学生进行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一种外部管理方式,即他律。这种方式往往是单一的,缺乏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和交流。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这种管理方式的效果不尽理想。现代管理学要求人的管理尤其是大学生的管理,应该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即以自律为主,辅之以他律,并使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与统一,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管理工作趋于科学化,促使大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与活动中,大学生的身份与性质都具有二重性,既是管理工作与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教育对象、被管理者。如果我们把管理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再把教育与管理活动看成是一种矛盾关系,那么,从本质上看,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是内因,管理者与教育者则是外因。教育与管理活动是否能取得成效,关键在大学生身上。因为事物的转变取决于内因的变化,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来说,如果没有大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活动都无法开展和深入下去;没有大学生对教育者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的主体认同、自我感知、自愿接受与积极内化,高校教育与管理活动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其最大的成功,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也就是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管理,是科学化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为此,许多高校都依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力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应该说,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视的,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得到不断加强,但是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时代化、科学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实行过去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者管理为主的传统方法,大学生自我管理还基本上处于理论研究探索阶段,缺少在实际的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和深化。要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支持、配合,需要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毅力与意志,大胆探索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实践,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实效。
1.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确立并坚持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新理念。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大力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这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正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快速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与领导、同事的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际沟通能力,获取与运用各种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工作上开拓与创新能力,工作、家庭的全面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参与激烈社会竞争的能力和优势,才会在事业上有较大的发展,并最终走向成功。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等要素中,自我管理最为关键。为此,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敢于让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其在实践中学会并掌握自我管理的本领。家长、学校、社会都要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来看待,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实践中学会管理好自己,放开手脚让大学生自我管理,使其在学业、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引领和组织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活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基础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各种组织体系。高校有众多的大学生管理组织和学生社团、协会,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学子踊跃参加,基本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的需要,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己管理自己,包括群体和个人的管理。而社团活动的基础是依靠各种形式的组织展开的,没有组织,自我管理就失去了其本应的依靠和载体。高校及院系要努力为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各种条件,搭建活动平台,形成以班级、学生会、党团组织、社团、学生社区、研究会、网络等纵横交叉、全面覆盖、多位一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并由此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完备、齐整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这些组织可以完全由大学生自主建设,自主开展各种活动,为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并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培养自律意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专业发展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建立诸如服务社会的学雷锋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社会募捐、环境保护、扶贫支教等公益性组织,或者是社会考察、职场实习等涉及个人专业的社会实践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活动,一方面,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其服务社会、服务祖国、关爱他人、沟通协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思想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整合,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组织平台、载体的资源, 使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成才成长。
3.切实加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上,因此,要充分发挥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空间、自我”三位一体的特征,可以随时随地从学习、生活、工作到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自我管理。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其学习方式、管理方式与中学时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生活的时间、空间自由度加大,再也没有了中学时代教师与家长的严格督促和管制,主要依靠自己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要求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往往不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或者放松学业,学习上会遇到挂科、成绩不及格等挫折,或者放纵自己,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良社交等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亟须高校与教育者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和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则应该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4.努力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中的“传帮带”运行机制。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其管理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一个好的管理传统是否能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则是衡量和评价该组织运行机制合理、科学与否的标准之一。在高校大学生组织体系中,学长制是值得推广和采用的一种有效运作模式与机制。一般来说,学长、学姐对学弟、学妹起着引导、示范作用,这种大学文化的代代相传,使得高校良好的校风经久不衰。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中,学长们宝贵的经验,使后学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不论在高校或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这些传统而正规的大学生组织中,还是在以网络虚拟社会自律组织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中,这种“老”与“新”的“传帮带”,让大学生组织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组织的优良传统、经验得到传承光大,不仅能增强该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能树立威信,增强该组织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