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今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地区人口希望通过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改变现今生活方式。因此,也有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所转移。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摘要】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厌学现象也开始成为教育学者重视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够找到最佳矫正策略,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分析;矫正策略
但是,在该种现象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对家庭无法更好照料,也就造就了一批批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现今,对国内部分地区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厌学心理较为严重,进而在学习行为和态度方面出现严重变化。基于此,在本文研究中着重对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展开分析,进而对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实际情况有更深了解。
一、导致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
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为“14周岁以下,且父母并未给予其必要的关怀、陪伴与教育的儿童”。并且,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而言,更加需要父母的爱护与关心,同时也缺乏应有的约束与管教,使其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形成基本的自我管理机制,严重时,便会导致其出现厌学的现象[1]。而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家庭环境原因
对国内现今农村地区社会家庭环境来说,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而作出的一项行为措施。虽然从父母角度去考虑,其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在心理就偏向于“金钱至上”思想;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子女教育不重视,也会造成留守儿童无法纠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学心理。
(二)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多在14岁以下,所以其自身在身心发展方面并不够成熟,所以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支持的。但是,因为父母亲位置的缺席,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隔辈亲”又使得祖辈过于溺爱孩子,自然也无法在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给予积极帮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且将自我作为中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出现不想学、不爱学的态度。而从学校方面来说,如果教师和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和心理问题等方面不严格规范,那么也会造成学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出现。
二、小学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等的重视和注意,且针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问题也提出了矫正策略,从留守儿童厌学心理问题方面也给予了行为上的帮助。而在本文中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情况提出几点矫正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相关工作者改善和解决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家长与学校合作,加强对儿童关爱程度
如果家长与学校在沟通和管理方面加强,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那么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矫正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一般而言,大多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都较为敏感和脆弱,但是其很少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等方面所表现[2]。因此,从家长方面来说,其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能够从语言和精神等方面给予鼓励,能够对子女自信心的形成具有良好帮助;而从学校方面来说,班级教师对于班级中留守儿童要给予一定关爱,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心理方面,发现问题之后要积极解决和引导,避免学生出现进一步的厌学行为。再者,家长与学校老师也要加强合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以此才能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矫正。
(二)重视情感教学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能从学校方面给予重视,那么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和行为方面也能进行良好矫正。比如,针对班级中存在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针对其科目成绩较差情况,将其交由相应学科教师,进而对其进行学习方面的辅导;除此之外,针对留守儿童厌学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能够根据不同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能让学生在兴趣和情感方面形成良好意识,进而获取努力学习的信心[3]。因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中必然因为一些因素,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内心中负面情绪排解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也能有效改善学生厌学心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对于具有厌学倾向的儿童需要着重关注与重视,并且教师与家长需要能力合作,加强对儿童的关爱程度,分析其厌学成因,进一步引导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调动其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自信心,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闻胜海,方宏霞.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234-235.
[2]曲甜静,郭娅,何碧君,袁影,陈露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适应性的课程改革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6):40-44.
阅读期刊: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幼教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