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开始想象,读了这幅画; 对比分析,阅读精致; 角色扮演,阅读形象; 接触生活,阅读四个方面的个性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语文课程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这也是每篇课文都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感悟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看似书声琅琅的课堂,其实存在着大量的为读而读的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枯燥的朗读方式、机械的朗读训练,极大地消耗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如何改变当前的朗读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呢?近年来,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展开想象,读出画面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看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走进作者描绘的场景中,去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当学生的想象越具体越全面,体会到的情感越深刻越丰富,学生的朗读就越生动越有感情。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一部分,朗读指导时,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闭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接着教师引读: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一生读)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全班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一个比一个读得美。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假如你就是远离故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生读)当学生从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在读文字,而是在“读”画面。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一旦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越读越有感情。
二、 对比辨析,读出精妙
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语言生动,表达准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对比朗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朗读方式。主要做法有三方面:其一,去掉重点词语比较朗读。指导朗读时,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去探究课文的内蕴。如《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性,为了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在朗读训练时,我出示了两组句子:(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须鲸吃虾和小鱼。(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鲸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让学生对比朗读,学生马上发现文中的这些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如“主要”一词说明了鲸除了吃虾和小鱼还可能吃其他的食物。通过对两组句子的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感悟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性这一特点。其二,更换个别词语比较朗读。朗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取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朗读比较。如《泊船瓜洲》中的“绿”是点睛之笔,其精妙之处如何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呢?在朗读时,我先后引导学生把“绿”换成“过”“吹”“到”“来”“满”等词,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绿”字相比其他的词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春风过后江南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变成了可观可感的景象。其三,变换句型句式比较朗读。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作一点句型句式变换引导学生作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使他们领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反问句结尾。为了使学生领会这里的反问语气及其作用,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进行朗读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反问句除了表达肯定的意思外,还加重了感情色彩,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强烈感情。这样,不但优化了朗读效果,还使学生在朗读比较训练中潜移默感化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 角色扮演,读出形象
“角色扮演”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景,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的一种活動性教学形式。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生有很强的表演欲,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朗读训练方式,他们朗读的兴趣最浓,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课堂气氛也最为活跃。教师恰当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眼里的神情,脸上的表情,身体的动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个枯燥的语言文字即转化成了可见可感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呢?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人当船夫,其他人当乘客。船夫吆喝要讲文明,主要讲述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吸引乘客乘坐自己的船,乘客要注意安全,有什么疑问等船夫吆喝后可以问问船夫,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表演欲望极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在小组表演后,我又让学生推荐了四名船夫到台前表演,提醒他们主要抓住技术特别好来招揽生意,才能让更多的游客放心乘坐自己的船。四名同学绘声绘色地吆喝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拥有高超驾驶技术的船夫。船夫表演后,再让学生提问、评价并选择自己想乘坐的船夫,课堂又一次被推向了高潮。至此,文中的文字内化成了学生的语言,技术特别好的船夫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四、 联系生活,读出个性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语言,进行情感朗读也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经验不同,对于同一段文字每个人的感受各有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感受不同,理解不同,领悟不同,朗读自然有所不同。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并通过朗读将内在的感受呈现出来,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朗读感悟,让朗读更为个性化。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第一学生读得十分急促,语速很快,因为他认为当时父亲急着救孩子,心情一定非常着急,这36小时太漫长了,所以应该读快点,才符合父亲的心情。第二个学生读得很慢,他认为这36小
时太长了,等于两天一夜,父亲一直跪在废墟上不停地挖,身心极度疲惫,已经快支撑不住了,所以应该读得慢一些,才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煎熬以及挖掘得艰难。第三个学生朗读时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他认为这样才能读出他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因此,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不同,他们对漫长的36小时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朗读效果自然不尽相同。只要学生的理解没有出现偏差,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差异,倡导个性化的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兰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EB/OL].
阅读期刊:小学生导读
《小学生导读》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出版地方:安徽,快捷分类:教育,国际刊号:1009-3796,国内刊号:34-1207/G4,邮发代号:26-160,创刊时间:1993,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个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