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贫富差距经济论文。
一、 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基尼系数长期在0.2左右,社会总体财富分配比较平均。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根据各方面的统计,基尼系数明显变大,至少是改革开放前的两倍以上。政协委员蔡继明在政协常委会会议(2009年6月)上引用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财富集中度比美国的财富集中度还高,在中国社会中,百分之四十多的财富集中在仅仅百分之一的家庭里。西南财经大学的统计报告(2012年12月)则称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突破0.6。学者谢宇根据个人的研究(2014年7月)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73,三成以上的财富被1%的家庭占有,处于社会底端25%的家庭仅占有社会总财富的一成。
基尼系数,是一个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它是国际上用来判断某一区域内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平均。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2和0.3之间表示收入比较平均,在0.3和0.4之间表示收入相对合理,在0.4和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在0.5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故基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由于基尼系数本身的计算涉及面很广,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财富和人口,事实上任何统计都无法做到涵盖全部,总会有遗漏,这就存在以偏概全,统计结果和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问题。此外,财富属于个人隐私且表现形式多样化。存款直接以货币表示,在统计上没有大的问题,然而诸如不动产,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化的财富,则需要量化,采用的标准不同则得出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也是各个统计主体之间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因此,基尼系数在反映财富分配的实际情况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它作为现实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估计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中国的贫富差距大致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是很低。农村交通情况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很难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实质性变化,农民收入来源自然也没有变化。只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活跃,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完全依赖,但因为农村的土地未入市,即使闲置也不能买卖,农民工们便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一方面,虽然农民手里握着土地、宅基地等那些价值较大的东西,但是当前的法律不允许他们买卖,即使他们以后进了城,也只能放在那儿;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里又没有地方住,境况不容乐观。除农民增收困难之外,如果考虑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二)地区差距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但由于这些都是历史的和客观的限制因素,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此形成的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需要关注的是人为的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提出优先发展东部地区,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后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一大批经济发展特惠地区,在中央政策的照顾下,东部地区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而西部地区主要是支援东部建设,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在为东部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几乎陷于停滞的状态,于是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不可否认,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在减少改革阻力和控制改革成本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导致东西部差距拉大的问题也必须正视。先富起来的东部并没有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而是差距越来越大。
(三)行业差距
金融、烟草、电信、电力、石化等行业被国企垄断,利用特权攫取巨额利润,将本应归属于国家全民所有的收益以各种形式和名目分配给企业职工,导致垄断行业的收入高于非垄断行业的数倍,造成极大的不公平。
二、分析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总财富很低,经济发展贫穷落后。因为有特权和等级存在,各种社会财富的分配差距十分巨大,但整个社会物资缺乏,普遍贫困,所以基尼系数长期在0.2左右,表现为财富分配比较平均,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无奈和被迫的平均和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社会总财富迅速增长。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总体是向着效率倾斜的,例如体现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政策上。
在“先富”、“效率”观念的刺激下,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目前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社会财富总体上分配较不平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表现,一方面改革为社会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在市场化进程中隐含的矛盾和问题,因为收入差距过大意味着人们所占有和享用的社会资源存在很大差别,进而影响人们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合理的差距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奋勇争先,增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不合理的差距则会挫伤奋进的积极性,引发社会动荡。
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完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阶段不可避免,但这并不代表其一定合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我们应当关注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中不合理的部分及其原因,进行调整或改革,尽量使所有人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阅读期刊:全国流通经济
《全国流通经济》(旬刊)创刊于1981年,原刊名《全国商情》,2017年1月更名为《全国流通经济》。是由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办的经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