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教学管理中的新应用上有哪些新的改革管理模式,同时应该怎么来推动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文章所要讲述的问题。本文选自:《政治思想史》,《政治思想史》以研究中学(初三为主)各科教法改革和学法改革,探索检测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中学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辅之以相关学科(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生物教育、体育教育等),通过理论教学引导、社会实践活动体验,针对专业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同时,要做好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政府指导、社会配合、家庭重视,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论文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严重缺失。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一些生命教育课程,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在课程方面,生命教育不是单独的课程,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学等课程中。生命教育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大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大众媒体,高校生命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在实际工作方面,近年来高校加强了辅导员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但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却越来越多。学生工作繁琐,限于专业或时间,单靠辅导员做些心理辅导或大学生心理咨询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团体方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关爱生命健康”(如组织远离艾滋宣传、远离吸毒、捐款、公益活动等)社团等,影响范围有限。事实上,高校没有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加大生命教育力度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缺乏时效性
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在逐渐削弱。理论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以严肃、呆板的面目出现,以说教为主,基本上形成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形成理论上大家都知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珍惜生命、身心健康等,但事实上缺乏生命的感受和体验,难以形成情感内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往往以故事、案例为主,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谈论和思考,这种思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懂得是非与如何选择,但缺少真情实感的体验,效果会大打折扣。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高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基地,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但很少有生命教育专项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可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还缺乏常规化、系统化。另外,生命教育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教育的时效性。当前的生命教育往往在忽视生命的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后提出,是事后防御,而不是事前预防。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生命教育缺乏专业师资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教师有很大关系。生命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心理教师承担,其余教师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第一,教师受到当前教育理念的影响,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关注,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可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第二,缺乏专业师资,教师积极性不高。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至上。科研成果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为完成科研任务获得科研奖励或评定职称甚至仅仅是保住饭碗,教师大多将时间花费在理论研究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更没有动力积极推动生命实践活动。
(四)生命教育缺乏社会支持力量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任务主要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作用又大部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仅依靠高校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接受专访时尖锐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生的自杀行为除个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个人的特殊经历外,必然和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所以,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唤起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和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调整身心、走出精神困境。离开了家庭、社会的配合,学校生命教育的成果很难巩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说过: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核心是人, 人生价值和理想实现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离开生命一切无从谈起。 所以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基础,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个体生命活动, 这样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对生命个体尊重和关爱基础之上的教育,指向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一种为了人、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怀,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对人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 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人本教育。用生命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走近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世界,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培养真正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理论教学方面,应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式达不到灵活、多样。对于一些大道理,学生们会有说教之感,另外有可能觉得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所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一味地讲述,不考虑学生接受与否,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上尽量多样化,采用现实问题追溯、案例呈现、情景剧表演、讨论辩论、生命教育读书交流会等多种教学方法。材料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从这些材料中引导大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下正确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避免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害人害己。
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直观去感受,真正使教育感动生命、震撼心灵。形式可以包括:第一是模拟。如模拟地震、失火现场、战场等,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强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第二是参观。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太平间、法院、监狱等地,使学生了解生与死,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理解高尚情操。参观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树立知法守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等。第三是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学会助人、感恩。如募捐、义卖、义务献血、扶贫支教、环保宣传等。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助人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第四是参加劳动。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其生存技能,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理念、消除不劳而获和依赖他人心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型劳动者。第五是学习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生命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第一,就教师个人素质来说,生命教育的教师应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及研究。教师个人积极向上有爱心,能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教师能主动并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学生分享生命的体验,使学生感到生命的可贵。由颇具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来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和创造幸福。第二,教师能认同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教师不但在知识上育人,而且应该是生命力量的传播者、示范者。第三,高校可鼓励教师进修生命教育课程或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育人能力。还可鼓励教师参加学习、报考“生命教育导师”,培养师资力量,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第四,生命教育在我国还是个新的领域,适应生命教育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或开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生命教育,需要发挥高校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增强生命教育合力,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命教育的实施,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共同构筑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立体网络,形成三方“合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生命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父母的生活态度、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感滋养、人格健全有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另外父母也应加强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高校还可以与家庭建立定期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随时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帮助,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断裂。其次,净化社会大环境,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系统。要在全社会形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政府要重视生命教育,各级部门可根据职责开展安全方面的的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大众生命安全意识。主流媒体切实担负播撒正能量作用,对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报道时,要重视其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不能恶意炒作,引发社会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