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有关农业种植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水稻类种植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本文选自:《中国水稻科学》,《中国水稻科学》获首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农业部浙江省优秀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摘要:近年来,有的农民不能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水稻上大量、重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水田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据调查,水田捕食性天敌如蜘蛛、赤眼蜂等越来越少,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已在10%以下。天敌数量的减少,使天敌控制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原因之一。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农业政策,农业论文
1发生特点
1.1迁入早
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1 912.5头/hm2、3 262.5头/hm2。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
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六(4)代累计蛾量为79.07万头/hm2,据9月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2.5粒/百穴,有幼虫425头/百穴,卷叶率为17.7%;大田有卵8.3粒/百穴,有幼虫58.3头/百穴,卷叶率为1.83%,六(4)代在本地为大发生。2007年,五(3)代成虫8月9日达最高峰,为14.33万头/hm2,蛾峰一直持续到9月10日,长达30d,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之长、发蛾量之高在我县属历史罕见,达特大发生级别;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更为复杂,从8月21日起田间蛾量逐日大幅上升,到8月31日达16.35万头/hm2,9月1日、2日下降到10.24万头/hm2、8.93万头/hm2;至9月3日、4日、5日分别达到23.81万头/hm2、23.34万头/hm2、22.80万头/hm2;而到9月6日、7日又突然下降到8.78万头/hm2、5.76万头/hm2,之后一直到9月21日都在7.50万头/hm2上下波动,峰期达20d,为多年来罕见。近几年稻纵卷叶螟主害蛾盛期延长。
1.3范围广
稻纵卷叶螟常年在本地呈间歇性局部发生,东部沿海海头、宋庄、罗阳等乡镇稻田虫量大于西部城头、欢墩、班庄等乡镇的稻田虫量。自2003年以来我地稻纵卷叶螟都达到了大发生水平,漏治田水稻白叶率接近100%。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发生覆盖面明显比常年广。
1.4危害重
常年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水稻减产一般在1成以内,重的田块在20%左右。2006~2007年漏治田稻纵卷叶螟危害减产4~6成,重的达82.5%。由于这2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特大,其危害损失也明显重于常年。
2大发生原因分析
2.1迁入量大
2006~2007年,由于受虫源地发生重、基数高的影响,本地四(2)、五(3)代迁入量很大。2006~2007年在7月中旬都有1个明显的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又分别在8月20日、8月9日各有1个较大的迁入峰;而常年只在8月18日左右有稻纵卷叶螟迁入现象,且迁入量明显低于2006~2007年的水平。据定点调查,常年五(3)代田间蛾量在8 100头/hm2以内,高的年份在1.095万头/hm2左右,而2006~200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分别达6.465万头/hm2、14.33万头/hm2。这2年稻纵卷叶螟迁入量明显高于常年的水平,加重了稻纵卷叶螟在本地的危害。
2.2繁殖代次多
2006~2007年由于迁入早,稻纵卷叶螟能在本地成功繁殖3个代次,使六(4)代也成为主害代;常年稻纵卷叶螟只能繁殖2个代次,主害代是五(3)代。据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自然繁殖每增加1个代次,其危害虫量上升62.2±7.3倍。这2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在五(3)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虫量基数更大的六(4)代,使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的危害程度明显上升。
2.3残留基数高
2006~2007年四(2)稻纵卷叶螟迁入危害期间,由于田间虫量少,农户思想麻痹,防治不力,导致残留虫量较高,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本地虫源。2006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好的田块,百穴残虫6.7头,卷叶基本未见;而防治效果差的田块,百穴残虫达200头以上,卷叶率在40%左右。这2年由于前期稻纵卷叶螟防治不力,残留基数高,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
2.4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气流;否则难以降落。2006~2007年的7~8月,本地垂直气流强烈,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雨日多,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多频次、不间断的迁入十分有利;2006年8月6~8日、2007年8月7~11日期间再次出现较大的过程性降雨,稻纵卷叶螟再次迁入本地,且迁入量较大。另外,2006~2007年8月持续低温阴雨,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也十分有利。这2年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四(2)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存活,从而为后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5寄主品种有利
近年来,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栽培方式复杂,水稻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相差较大,并普降暴雨,雨量达176.6mm,水稻倒伏面积达2 866.7hm2,致使水稻病虫害大流行。上述原因导致了2006~2007年水稻生育进程推迟,生育期参差不齐,无效分蘖多,后期植株偏嫩,从而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存活与危害。2006年水稻生育期间长期连续阴雨,水稻病虫害严重,2007年由于8月19~20日台风“韦帕”在我县登陆,风力10~12级,内陆风力12m/s,全县卵与低龄幼虫存活,加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