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了具有整体美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建筑多元文化,认为追求地域特色和个性在国际化和融合中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建筑美术论文。
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世纪末大众文化和商业主义的勃兴,以及传统复归的新语境,建筑艺术也同其他艺术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新的发展、变化。整体主义地看,在我国现实主义建筑的主流下面,新思潮带引下的多元建筑理念正方兴未艾。流派纷呈,沙金混杂的多元文化格局已经形成。建筑日益显示着它的复杂与个性化特征。而国际化交流也造成某种形式的趋同,甚至模仿。在向西方先进建筑文化学习中,坚持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特色,在坚持地域性中放眼国际性,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应该是我们今天发展建筑文化的较为明智的选择。
一、“多元建筑论”的内涵及价值
建筑创造了隐喻性的想象空间,建筑艺术构成了“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n]。这种符号活动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体现社会和艺术精神的,物质文化统一性的作品。一切建筑都既有功能、技术的特质,如舒适、实用、坚固、 经济 等;也有审美的特质,如富有形式美感的外表、充满韵律的内部结构、以及形象内容等。这些特质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意识,有强烈的审美作用。然而, 历史 地分析,对建筑整体性质的把握每个时代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中断、裂隙产生,但其中总的是呈现着渐进的发展过程。
回想并不久远的我国上个世纪5O~60年代的建筑,那时学习借鉴苏联建筑美学思想,主要强调建筑的现实主义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对艺术至上的形式主义建筑,向传统复归的古典主义建筑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着重的是“清楚明显的形象,合理的结构,体量构造的适当,各部分的调和、权衡性,以及建筑艺术其它的特性。”[2]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强调节约的经济主义建筑观点,与这种现实主义的建筑追求融合起来,并推向极致,于是曾出现了建筑史上廉价而丑陋的怪胎。不能说认真注意经济问题有什么不正确,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目前和将来,也都是建筑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经济现实主义的极端化,是弱化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建筑被视为工件的批量生产。对建筑品的功能要求、面积格局、定额和材料,都作了统一规定。“火柴盒”、“干打垒”是人们对其千篇一律的廉价建筑模式的一种形象的否定性评价。
这种经济现实主义思想,是对建筑艺术基本精神的背离,是对文化、艺术追求的一种轻蔑,是封闭、保守的 政治 意识形态在建筑上的重要反映。由此造成的建筑发展的僵滞则是必然的。作为批判和反驳,8O年代以后的我国建筑界,开始兴高采烈地注意建筑的文化背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话语,也得到风风火火的探讨和演练。这是建筑走向个性化,建筑艺术百花齐放的重要表现。
在有关建筑理论的各种声音中,我欣赏“多元建筑论”的理念。千百年来,和谐与完整的思想统治着建筑美学思想领域,现在,解构主义打破了这种理念,用多元发展的美学思想将完整统一取而代之。通过对 中国 建筑理论与现实的考察,有论者认为:“多元建筑论的基本含义应是:立足现代中国的多元生活,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多向量地全面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l3]这种“多元建筑论”在 哲学 上,是带有整体主义观念的,那就是,此说中充溢着并存与融合二重性的整合的思想。当我们着重建筑的诸元融合时,“多元建筑论”亦可称“整体建筑论”。(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理论概念进行重新命名,存疑之事留待以后)多元建筑论是以承认东、西方多元文化为前提的。多元融合是在保持各自特色基础上的融合,是在多元文化并存基础上的融合。多元间是一种互相学习、借鉴的关系。向先进文化看齐,以弥补不足,应该带来现代建筑的共生性发展。因为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随着 科学 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加强,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相互靠拢。反映在建筑上,先进的建筑技术,通行的功能构成,以及相应的现代美学思想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认同。因此,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建筑出现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类同性是不足为奇的。西方的建筑文化为我们创造新型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科学性、逻辑性、社会性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来丰富我们的民族主体文化。
我们知道,多元建筑论的提出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西方后现代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以依托大众文化,复归古典形式,追求物质文明迪斯尼化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如何与后现代主义情感进行对接?这似乎需要尽量克服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误读和轻率。
一座建筑物的最终目的是功能性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建筑形式与结构、功能的合理性,从而把握好向先进文化借鉴学习与吸收创新的重要关系。
在具体的建筑品中,我们反对“火柴盒”化,也不赞成将建筑艺术庸俗化的错误做法。那些在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上弄大大小小的亭子,在一座玻璃幕墙占主要立面的高层建筑上加一个玻璃瓦的小亭子,这样的设计是不合适的。这仿佛给穿西服的人戴了顶瓜皮帽,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异常滑稽可笑的感觉。还比如,前段时间,在全国大量涌现的,一味模仿西方风格的玻璃幕墙建筑,也是食洋不化的表现。在与西方建筑的交流中,这种模仿往往以表面的、庸俗的模仿代替深层次的思考、比较和研究。并没有弄明白西方建筑的真正价值所在。不动脑筋的抄袭,只能显露出设计者建筑艺术创造力的苍白。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是必须的,模仿也不可避免。但不能忘记借鉴和模仿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此不能不考虑当下中国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审美心理。中国的建筑只能是承接历史,注意扩张,面向未来,走自己的建筑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高层建筑迅速改变着城市面貌,它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和天际线,几乎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标志。它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要求,有着自身的客观 规律 。并且随着社会“三个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讲究创意设计,重视和研究建筑设计的意境,为其注入丰富的文化内蕴,提高建筑的艺术魅力,以及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追求建筑艺术的品味,满足人们对精神功能的要求,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建筑艺术追求的基本的、主要的目标。
我们看到,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世纪广场”,堪称建筑中的精品。这件作品将中国传统的“实践理性精神”与西方现代建筑语汇统一起来,显示着民族传统、时代风尚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结合。其造型注意了大的轮廓和体型,给人以结构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其平面和立面形状变化较大,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性。体现着建筑同周围环境的对立的消解,和谐的统一,甚至具有某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神韵。这的确是建筑艺术理念的有意味的发展趋向。
二、坚持风土理念防止风水的偏执倾向
建筑向人展开叙述,建筑艺术的叙述指向其实包含着传统与现代的两极,那么,在多元建筑论崛起的今天,注意在建筑青睐国际化的同时,向民族传统的索取,即对于地域、风土问题的密切审视、研究,不偏颇,是富于进取的有意义的趋向。
风土文化,不光在我国这样泱泱古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使世界上任何一个重视文化的国家都不会掉以轻心。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建筑品,都是很有地域、风土色彩的构成。风土的内涵是指地域文化环境,它是对 自然 人生活之地的地域性、时代性、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命名。“人们存在于风土之中,一座风土城市的质感及其景观尽管经历沧桑变迁,但其源于大地风土资源的基本表现——屋面、路面、墙面以及作为标志性的构成,一直保持着风土的个性及其生命力。”有风土个性,人们才会乐于接触。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过晋祠而不入,就是认为那么著名的祠观,肯定早已花花簇簇地“乾隆化”了,重修的建筑没有了原来的风貌。自上个世纪8O年代以来,国际建筑学会每隔三年,对那些立足于本地推出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性的“风土建筑”的建筑师给予奖励,就是对坚持地域风土理念的肯定性说明。
阅读期刊:装饰装修天地
《装饰装修天地》(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经济日报社主管,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共同主办的目前国内装饰装修行业唯一的中央级刊物。《装饰装修天地》是以专业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同时还具有时尚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