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先后向G20伦敦金融峰会、G20匹滋堡峰会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鼓励各国政府采用和实施统一全球标准,其中就包括审计准则,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财会论文。
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质上就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近年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致力于实现一套高质量的国际审计准则的目标,不断改进国际审计准则的质量,对国际审计准则做出了重大修订。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从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当时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8年11月启动的中国会计和审计评估项目,对于促进中国审计准则持续全面国际趋同,改进和完善会计行业监管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初经财政部领导批准,中注协于启动了审计准则修订项目,以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为回应G20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实施全球统一的独立性准则的要求,2010年7月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实现了职业道德守则的国际趋同。
1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必要性分析
1.1顺应后危机时代全球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大大加快,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117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趋同,其中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要求所有的国内公司都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
1.2降低跨国公司运营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趋同化可以提高我国审计准则的质量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靠性,推动经济发展,保持金融稳定。从而更多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本国资本市场的兴趣和机会,加快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优化国际资源配置。
1.3维护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高质量的审计准则是信息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不仅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舞弊事件,告诉我们落后的审计准则不仅制约审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实现我国审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可以有效维护经济的稳定繁荣。
1.4深化我国审计改革,制定中国特色审计准则的需要
在国际会计审计准则正在做出重大修改和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顺应经济全球化做出应有贡献。
2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持续趋同的障碍性分析
2.1环境因素制约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就我国目前具体国情而言,环境因素是制约我国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化的最大障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教育背景、市场体制及发育程度等。
2.2审计师对新准则执行力度的缺乏
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中,在审计程序的趋同于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实质性测试前必须加长审计时间和加大审计关注度,了解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等,由此必然导致审计成本增加,审计收费水平提高。而在现实中为了给企业减负,会计主体可能会在审计时间和收费上做出了强制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同时考虑现实审计收费问题及客户重要度,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新准则的执行力度不够,这是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2.3缺乏熟悉和掌握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的人才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审计准则和制度变化较快,审计人员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致使审计准则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2.4审计师缺乏职业怀疑精神
职业怀疑是审计准则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审计师行业的精髓就在于,执业需要很高程度的判断怀疑精神。审计作为一个多因素的行为过程,判断怀疑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作用,贯穿于从接受委托到发表意见的整个审计过程。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我们可以看到,审计师的职业怀疑判断存在缺陷,例如他们的判断往往存在着各种主观偏见、错误以及重大的个体差异。但是我国新审计准则中并没有对“职业怀疑”这一术语给出定义,这也是我国审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3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采取的措施建议
3.1构建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客观环境
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经验,对我国审计行业准则及其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很好地推进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进程。
3.2加大对新审计准则执行力度的监督管理
在全行业开展审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优化检查资源配置,规范检查工作流程,明确检查工作责任,加大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审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完善违规处罚体系。
强化对检查人员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采用专家授课与分组讨论的有机结合,突出强调对检查要求、检查工作底稿编制、检查报告撰写以及现场沟通技巧等重点难点的讲解,有效确保审计准则的执行贯彻。
3.3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目前应大力发展审计教育和继续教育,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国内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自觉性,使其尽快适应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
3.4抓重点、分层次,稳步有序地推进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
我国审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国际趋同化过程中,可以分重点,分层次地与国际准则接轨,例如审计教学及继续教育、审计监管、审计师职业怀疑精神培养等方面;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内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保持中国特色,保留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例如审计准则制定方面和审计准则体系等方面。
4后危机时代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未来展望
4.1实现与国际准则进一步趋同
按照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会更高,经济业务的进一步趋同必然导致审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会更小。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员单位,我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其制定和发布新准则的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尽可能将可能的实质性差异消弭于征求意见阶段。
4.2努力推动我国准则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争取在国际准则趋同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我国在准则制定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他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参照我国准则,制定和修正其自身准则以实现与我国趋同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4.3积极开展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
从准则制定的公共利益理论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准则制定机构为政府机关,更易实现社会经济后果最优的目标。因此在我国开展审计国际趋同经济后果研究,深入探讨国际趋同的成本与收益,为准则制定提供有力证据和决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Z].2010.
[2]朱宝琛.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N].证券日报.20101131.
[3]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阅读期刊:财会学习
《财会学习》是一本国家级财会期刊,全彩印刷,其内容含量远远领先于业内同类期刊;其以“考试辅导和实务操作”为核心内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是中国最大的考试类和实务类财会期刊。